在线咨询: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环保宣教 > 环境要闻

环境要闻

环境要闻

三十五载感恩奋进 云端之城绿意更浓——全方位探索“三库+碳库”重要生态理念的“周宁实践”

发布时间:2024-07-28       来源:闽东日报记者 张文奎 通讯员 魏知秋      

盛夏的周宁,处处生机勃勃,“绿”动萌发。

周宁县七步镇后洋村黄振芳家庭林场,7300多亩树木葱郁、枝叶婆娑,浓厚绿意铺展而去;仙风山上游人如织,成为远近闻名的避暑胜地;在纯池镇徐万和生态农业葡萄园里,一串串浑圆饱满的葡萄挂满藤架,即将迎来丰收;在浦源镇花鲤小镇中,盛周农业的花农在忙着打包高山白菊出口日韩……

三十五载逐绿奋进。周宁一以贯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探索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绿色发展道路,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中国天然氧吧”、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全国避暑旅游目的地等“国字号”荣誉,连续两年跻身福建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绿色已成为周宁高质量发展最靓的底色,绿色森林也成为周宁生态发展最宝贵的财富。

扛牢责任担当 厚植绿水青山的生态底色

驱车行进在云端之城,周宁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绿”。远处的层层山林,近处的冷凉花卉,鲤鱼溪畔的人鱼和谐,九龙漈下的欢声笑语,能在炎炎夏日寻得这么一方避暑纳凉的宝地,这是绿色生态带来的幸福感。

多年来,周宁坚持从“三库+碳库”重要生态理念中感悟思想伟力、汲取智慧力量,全县上下一心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通过育好“全域林”、守好“生态水”、扮靓“乡村颜”等举措,以坚如磐石的定力守护好一方绿水青山。

清晨,走进周宁县香洋国有林场,漫步在郁郁葱葱的落叶松下,呼吸着清新空气,享受森林独有的绿意盎然和山间清风相伴的惬意。周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深入开展国土绿化、“绿盈乡村”建设等行动,打造乡村景观林、高速公路景观林、环城一重山,形成分布合理、景观优美的城乡森林生态系统,全县林地面积相比35年前增加了42.54万亩,森林覆盖率从42.8%跃升到72.96%,负氧离子浓度最高超过3万个/cm3,空气监测优良天数比例多年稳居全省前列,获评“省级森林县城”“省级园林县城”。

守护青山绿水。在周宁县鲤鱼溪景区,土墙黛瓦的老房子临溪而立,炊烟袅袅。溪中一尾尾鲤鱼,见人影而来,闻人声而聚,泛起片片涟漪。周宁以列入水源涵养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为契机,深入实施东洋溪生态治理景观提升工程、赛江流域防洪工程等重点项目,创新推行“智慧河长”“民间河长”“企业河长”等管理制度,全域54条大小河流水质综合合格率100%。近三年来,全县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面积5.2万亩,生态清洁小流域10.81公里,水土保持率达94.16%。

厚植生态底色,推进乡村振兴。周宁学好用好“千万工程”经验,推动140个行政村“提档晋级”“五个美丽”等建设,已累计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3个、省级生态乡镇5个、省级生态村26个,“绿盈乡村”覆盖率超过90%,2023年度农村人居环境分类晋级专项行动考核居全市第一。同时,深入开展2024年度农村人居环境专项整治行动,已组织规模较大的专项整治行动150多场次,清理农村生活垃圾500多吨。

下一步,周宁将持之以恒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结合“四下基层”工作,着力巩固各项突出环境问题整改成效。同时,深入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大力推进植树造林、森林抚育、封山育林,全力争创国家森林县城、国家园林县城。

坚持生态优先

壮大绿色低碳的富民产业

走进黄振芳家庭林场,树荫之下,二三十厘米高的草珊瑚、黄精等中草药一片连着一片,随风轻摆,生机盎然。近年来,周宁县围绕“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要求,推动“绿起来”到“富起来”。

发展生态特色种业,种苗是核心。周宁县研究制定高山冷凉花卉、高山马铃薯、高山云雾茶等“3+N”特色农业产业扶持政策,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深化与福建省农科院、云南省农科院、福建农林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建成“金种子”保种孵化培育中心,创新研发马铃薯、高山花卉等优质特色种质资源,先后摘得7枚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仅花卉产业就研发培育新品种90个,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实用新型专利14项、发明专利2项。

生态基础好,为发展旅游产业奠定了基础。夕阳西下,仙风山森林旅游度假区内,来自徐州的刘女士一边感受着25℃的清凉,一边拿起手机不断地按下快门。“绿水青山,尽享清凉,真的比网络宣传的还要好,明年还来。”刘女士高兴地说。

近年来,周宁以争创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县为目标,发挥“中国夏都”“天然空调城”特质,加快“周宁凉”升级“热产业”,已拥有“中国鲤鱼文化之乡”、国家风景名胜区、国家A级景区等“国字号”旅游品牌31个、省级旅游品牌45个,鲤鱼溪·九龙漈、仙风山日出、陈峭云海、苏家山玻璃栈道等“打卡点”刷爆朋友圈。围绕“高山花城”定位,以“绣花式”理念全域布局花卉园林景观,精心打造“花鲤小镇”“百亩荷塘”“杜鹃花海”等农旅打卡点,游客一年四季皆可“观花海、逛花市、赏花艺、过花节”。

一二三产同步发力,山区小县蹚出生态工业“新路子”。周宁县工信局负责人李佐锶介绍,一方面,聚焦加快重点工业领域降碳步伐,设立产业发展基金,推进工业园区“退城入园”、企业技改升级,实现发展方式深度脱碳。不锈钢深加工产业园围绕打造“全国最大不锈钢钢管、针管生产基地”目标,采用先进环保处理工艺,在全省首个实现工业废水“零排放”和闭环处理。梨坪铸造产业科技园(一期)实现10家铸造企业“退城入园”,正着力建设二期十恒小微园,进一步推动传统铸造产业迈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

另一方面,依托丰富的水电资源,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推进周宁抽水蓄能电站等一批绿色能源项目建成投产,已开发水能约180万千瓦,居宁德市首位,每年可节约系统标煤30.91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1.82万吨,加快推动区域实现能源结构低碳化。

深挖理论“宝库” 打响全国知名的生态品牌

“1983年,年逾半百的黄振芳贷款8万元,带领全家开荒造林……”7月11日,在周宁县“三库”生态文明学习实践基地,来自福建国家调查队系统的年轻干部们在讲解员的介绍下,探访黄振芳家庭林场,在“行走的课堂”中实地感悟“三库+碳库”重要生态理念。

先进理念是生态发展的源头活水,近年来,周宁县完善黄振芳家庭林场教育培训功能,深化拓展“三库+碳库”重要生态理念溯源研究和宣传阐释,让“三库+碳库”重要生态理念更加入脑入心。

走进“三库”生态文明实践主题展览馆,从80年代的开荒造林,到30多年来所取得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再到擘画的蓝图,一路走来,周宁的“绿色”变迁如同电影般展现在眼前。

周宁依托“三库”生态文明学习实践基地,建成全国首个“森林党校”,坚持“就地取材、特色办学”,建立62人的省、市、县授课师资库,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域旅游等8大类78门特色课程,已接待全国各地党员干部群众1500多批、近3.5万人次,其中,培训班77期、3600多人次,研学28期、6400多人次。

近年来,周宁“三库”生态文明学习实践基地先后被授予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践示范基地、福建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称号,挂牌全省首个林业生态文明实践基地、省委党校现场教学点、省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大思政课”研学基地、省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营地和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在“三库”生态文明学习实践基地基础上,周宁突出“三库+碳库”重要生态理念,进一步宣传阐释,推动总投资2.06亿元的基地二期建设,打造集研学、康养、旅游为一体的生态文明学习实践基地。

理论研究方面,周宁县主动争取省、市大力支持,2023年度成功举办“三库+碳库”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理论研讨会,筛选65篇高质量论文形成《论文集》,并在《中国社会科学报》《福建日报》《闽东日报》等报刊发表40余篇。

此外,精心策划“生态”宣传主题,持续邀请中央和省、市主流媒体以及知名作家深入周宁开展采访采风,《向森林要食物》《三棵树与三代人》《“植”此青绿》等120余篇新闻报道、报告文学,有力推动“三库+碳库”重要生态理念广泛传播。

创新“碳库”路径 探索“双碳”战略的县域样板

依托森林资源优势,周宁县深入落实“双碳”战略,探索开发林业碳汇项目,创新林业特色金融模式,引导传统产业绿色转型,着力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化通道。

创新开发碳汇项目。周宁县探索建立县域林业碳汇审核、备案、交易体系,面向广大群众,对列入禁伐的商品林进行碳汇开发,进一步推动实现“不砍树也能富”目标。2021年11月,周宁县国有林场一期减排量在福建海峡股权交易中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交易,系宁德市首个;2024年5月,周宁县黄振芳家庭林场获颁全市首张林业产业经营票证,并获得“林e贷”综合授信300万元。

创新碳汇金融产品。周宁县整合梳理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和使用权等20多种生产要素资源,搭建农村生产要素流转融资平台,推动更多林业资源转换为资产、转变为资金、转化为资本。以林业碳汇资源为切入点,创新推出以碳汇作质押的“乡村振兴·碳汇贷”,为拥有林业资源的农户、村集体经济组织、市场主体等提供专属金融产品,目前已发放53户、1400多万元,把生态资源量化为林农手里的“真金白银”。

行走在周宁县七步镇苏家山村旁的森林里,目之所及,满目青绿。“现在,这里的树木不仅能涵养水土、绿化环境,还能用来做碳汇交易,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苏家山村党支部书记苏文达说,2022年,该村以村内2000多亩集体林地贷得20万元“碳汇贷”,用于茶业发展。

创新“联村联社”模式。周宁县统筹地域相邻、人文相亲、业态相通的行政村成立联村党组织,同时,把村内经济组织联合起来,携手开发森林生态旅游资源,推动产业联营、治理联抓、队伍联管。如,七步镇苏家山、后洋、梧柏洋等5个村成立“三库”文旅发展联村党委,发展庭院经济,推进林旅茶旅融合,助力集体经济壮起来、村民口袋鼓起来。2023年,全县各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全面达15万元以上,收入20万元以上的村85个、占60.71%,50万元以上的村43个、占30.71%。

下一步,周宁县将坚定扛起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重要萌发地和先行实践地的政治担当,坚持生态、产业、城乡“三位一体”,建好“水库、钱库、粮库、碳库”,形成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周宁方案、周宁样本、周宁经验。

□ 闽东日报记者 张文奎 通讯员 魏知秋


免责声明:宁德企业环境信息自主公开网(披露平台),建设单位、环评机构或技术咨询服务单位可通过本平台向社会公众发布相关环评信息公开、公参公示和全本公开,符合《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办法》及配套文件中的网络平台要求。在本平台公示有关信息和内容,由发布单位对其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负责。